信息時代,你還在使用錯別字嗎?
來源:藍太新聞中心 發布日期:2022-04-21
2000年10月,我國頒布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》,“規范漢字”首次成為一個法律概念。而在筑牢文化自信之基,傳承弘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,漢字作為我們交流和傳遞信息的重要媒介,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。只有實現漢字的高度規范化和標準化,才能確保信息傳播的速度和可信度。
在信息時代,計算機作為傳播媒介,具有信息傳播總量大、速度快、距離遠、受眾廣的特點,因此也對漢字規范程度要求更高。信息技術的發展,使得人們日常用字量增加,用字范圍不斷擴大。特殊領域的專業詞匯,也會隨著科技的普及和發展而快速進入百姓生活;生僻的地名用字,也會由于該地的某一突發事件而變得人人皆知。用字量增多、生僻字進入日常生活,超越了原有漢字規范標準的覆蓋范圍,特別是那些與人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用字,如姓氏人名、地名用字,涉及戶籍、金融、郵政等行業的信息化問題,如果不及時加以整理規范,就會嚴重影響百姓生活和社會管理。
如今,我們使用電腦辦公、通過網絡社交媒體進行交流,和筆與紙的距離越來越遠,經常提筆忘字,越來越依賴輸入法。但是,在博大精深的漢字文化中,同音字、同音詞有很多,我們往往因為難以準確區分,使用了錯別字。那么,我們就來看看,經常誤用的同音字、同音詞有哪些吧!
1.“爆發”與“暴發”
爆發:指因爆炸而發生,如“火山爆發”;在用于社會事物時,指像爆炸一樣突然發生,多用于抽象事物,如革命、起義、運動等;又用于表示力量、情緒等。
暴發:指突然發作,多用于山洪、大水、疾病等,如:急性流行病應用“暴發”;也指突然得勢或發財,多含貶義。
2.“辨”與“辯”
辨:與區別、辨別、分辨有關的,如“分辨率”,“辨明是非”是指辨別清楚是與非。
辯:與言辭、辯論、辯解有關的,如“被告辯護律師”,“辯明事理”是指辯論清楚道理。
3.“備加”與“倍加”;“備受”與“倍受”
“倍”與“備”主要區別在所表示的程度不同。
倍:指加倍,有更加、格外的意思,如“信心倍增”“倍感親切”。
備:表示完全,有極而言之的意思,如“關懷備至”“備受青睞”。
4.“竄改”與“篡改”
竄改:指改動、刪改,被竄改的一般是具體的書面材料,如成語、文件、古書等。
篡改:指用作偽的手段改動和曲解真實的、正確的東西,被篡改的往往是重大、比較抽象的東西,如經典、理論、政策等。
5.“不恥”與“不齒”
不恥:指“不以……為可恥”,如“不恥下問”。
不齒:指羞與為伍、不愿意提到,表示極端瞧不起,如“人所不齒”。
6.“偵察”與“偵查”
偵察:常用于軍事、作戰等方面,著重于察看,從觀察中來了解情況。
偵查:常用于公安、檢察、司法等部門以及與破案有關的方面,著重于調查,從檢查中來了解情況。
7.“的”“地”“得”
的:用在定語后邊,表示修飾、領屬關系,如“可愛的家園”。
地:用在狀語后邊,修飾限定動詞或形容詞,如“高興地說”。
得:用在補語前,如“跑得非常快”。
8.“訂”與“定”
訂:大多指經過商討而訂下,商討的成分很大,有的不是最后確定,如合同、條約、規章等用“制訂”。
定:可以確定而且確定了的,“協定”雖然如同“條約”,但是用“定”。
9.“度”與“渡”
度:用于與時間相關的意義,如“度過這段時光”“歡度國慶”“虛度年華”。
渡:用于與空間相關的意義,如“渡江”“渡河”;用于有人為因素的意義,如“引渡回國”;有“由此到彼”的引申義,如“渡過難關”“過渡時期”。
產生錯別字的原因有很多,在信息化時代,快速輸入導致的錯誤,同音字、同音詞導致的錯誤讓我們防不勝防,這也成為我們高效辦公的絆腳石。面對龐大的信息量,人為糾錯只能是一種輔助手段,基于大數據和智能識別的內容校驗平臺,給我們以全面精準的解決方案。藍太平洋新媒體內容檢測平臺提供錯別字內容校驗功能,是規范使用漢字,解決錯別字問題的不二之選。
參考資料:
[1]吳錦才.新聞發稿中的145例易錯字詞(一).新聞與寫作[引用日期:2019-12-27]
[2]曾震宇.規范漢字是時代的選擇.光明日報[引用日期:2022-04-18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