異形詞:漢語中的“雙胞胎”及其規范使用
來源:新聞中心 發布日期:2025-04-10
在漢語中,我們常常會遇到一些讀音相同、意義相近但寫法不同的詞語,如“筆畫”與“筆劃”、“唯一”與“惟一”等。這類詞語被稱為異形詞,即同一個詞的不同書寫形式。它們的并存既豐富了漢語的表達方式,也給規范使用帶來了一定的挑戰。本文將以具體異形詞為例,探討其成因、規范標準及實際應用中的選擇策略。
一、異形詞的成因:歷史演變與用字習慣
異形詞的產生通常與以下因素有關:漢字的多義性:同一個詞可能因不同字形表達相似含義,如“身份”與“身分”。
1.方言影響:某些地區更傾向于使用特定寫法,如“紐扣”在北方更常見,而“鈕扣”在南方仍有使用。
2.簡化字與繁體字的轉換:如“唯一”(簡化字)與“惟一”(受繁體影響)。
3.行業習慣:如“訂金”與“定金”在法律文書中的區別。
二、典型異形詞辨析
1. “筆畫” vs “筆劃”
“筆畫”:指構成漢字的基本線條,如“橫、豎、撇、捺”。
“筆劃”:曾與“筆畫”通用,但現代規范以“筆畫”為準。
規范依據:《現代漢語詞典》以“筆畫”為主條,“筆劃”為副條。
2. “唯一” vs “惟一”“唯一”:現代漢語推薦寫法,強調“獨一”。
“惟一”:受繁體字影響(“惟”在古漢語中更常見),現已較少使用。
規范依據:2001年《第一批異形詞整理表》推薦“唯一”。
3. “訂金” vs “定金”“訂金”:預付款,可退還(如預訂商品)。
“定金”:法律術語,具有擔保性質,違約不可退。
規范依據:法律文書應嚴格區分,日常用語可混用。
4. “身份” vs “身分”“身份”:現代常用,如“身份證”。
“身分”:舊式寫法,現多見于臺灣地區。
規范依據:大陸規范以“身份”為準。
5. “啰嗦” vs “嚕蘇”“啰嗦”:形容說話冗長、瑣碎。
“嚕蘇”:方言變體,非規范寫法。
規范依據:《現代漢語詞典》僅收錄“啰嗦”。
異形詞是語言的活化石異形詞的存在既是漢語歷史演變的見證,也是規范化進程中的挑戰。面對“筆畫”與“筆劃”、“唯一”與“惟一”等選擇,我們應在尊重規范的同時,理解其背后的文化邏輯,讓語言既準確又充滿生命力。